中小学生科创造假屡现,“神童”乱象该如何遏制?

2020-07-16 13:38   来源: 腾讯网     阅读次数:736

  

记者调查发现,在教育部取消各类竞赛的高考加分之前,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部分科技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加分。与竞争激烈的学科竞赛相比,科技创新类大赛难度相对较低。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最近,云南省昆明市一名六年级小学生以“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项目,参加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引起全社会热议。

15日,第34届云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办公室发布通报,撤销该学生所获一等奖。

网友感慨:“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明摆着不是小学生的“菜”,却一点不加掩饰,把博士水平的项目堂而皇之地署上孩子名并评上奖。

也有人说,“神童”的最高境界,是拼爹。

中小学生科创造假乱象的背后,又是否存在着学术腐败、评奖腐败、加分腐败?事件背后究竟谁是推手?

对此,人民微评发声称,面对公众的一连串质疑,期待相关部门还原真相。

疑窦丛生

1979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前身——全国青少年科学作品展在北京展览馆举办,邓小平亲自为活动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

众所周知,科研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厚积薄发。在科研的道路上,“欲戴王冠,必承其重”这句话恰如其分,道尽了科研的艰辛和出成果的不易。然而,近来频频出现的低龄“神童”,不仅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让人为“后浪”们狠狠捏了一把汗。

查阅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历年获奖名单发现,“高大上”中小学生研究项目不在少数。

比如,有两名小学生凭借《茶多酚的抗肿瘤实验研究》项目获得小学组三等奖。该项目简介中称,用绿茶提取物中茶多酚的主要成分EGCG作为受试药物,研究其在裸鼠肝脏肿瘤疾病模型中的体内药效。资料显示,两名参赛学生当时分别就读小学三年级和五年级。

“小鼠成果没有几年不可能完成。”昆明市某研究所的一位科研人员直言。

“比赛已经变味儿了。”在中科院昆明某下属研究所工作的研究人员黄某说,之前有朋友请他帮助孩子参加这项大赛,他帮孩子设计了一个符合其知识能力水平的项目,没想到班主任看过后却连说“太low了”。

“班主任把之前的获奖项目给我看了一下,我大吃一惊,很多项目至少都是硕士、博士才能完成的。”黄某惊叹。

云南省建水县一名连续多年带领学生参赛的崔老师则表示,每年获奖名单出炉后,他都会感叹一些获奖作品的水平之高。“比如有小学生研究十分复杂的导航系统,如果没有专业人员的大力介入,我相信是无法完成的。”

又如重庆两名中学生的论文《二氢杨梅素调节肝脏脂代谢及细胞外基质生成的作用研究》《甲状腺髓样癌特异性敏感标志物降钙素的ECL比率检测研究》均获得科创大赛一等奖。前篇论文写道“实验方法是取8周龄的雄性129野生型小鼠40只,干预持续12周。利用高脂膳食诱导小鼠建立动物模型,检测DHM干预后对肝脏脂代谢、肝纤维化发生的影响。”后篇论文结论更是直言:“本比率策略为降钙素的灵敏检测提供了新方法,也为甲状腺髓样癌的早期诊断治疗提供了有效途径,其思路还可以扩展至其他免疫检测及适体分析等领域。”

小学生研究“C10orf67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与机制研究”确实有点难度,那么中学生又有没有能力攻克细胞外基质生成、特异性敏感标志物这样的课题呢?对此,重庆某医科大学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看后表示,论文中提到的研究方法都是医学专业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才会学到,涉及这些领域要达到硕士甚至博士专业水平才行,中学生医学知识不多且课业繁重,“写出这样的论文一万个不可能。”

还有眼尖的有网友发现,其中一篇论文与重庆某医科大学某硕士毕业论文几乎雷同,而这篇硕士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正是该中学生的指导老师。据澎湃新闻报道,重庆市科学技术协会科技服务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就此称,涉事高中生的研究角度跟涉事硕士论文的角度不同。而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赛方办公室一位工作人员则表示,正在关注并积极调查,如有调查结果,会及时反馈。

奖项咋评?

查阅大赛评审规则可见,奖项的评审由大赛组委会组织来自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学科专家组成评委会。评审规则强调必须由参赛者自己选题、自己设计和研究、自己制作和撰写,并明确要求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参赛者本人构思、完成。

为了防止造假,大赛不仅要求参赛学生做项目时要拍照留痕、留存资料,还在各级比赛中设置了答辩环节。“答辩是在一个封闭场地内进行的,除了专家和参赛学生,其他人不准进入。”崔某说。

记者调查发现,云南省科协邀请的评审专家大多是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资深教授、研究员。云南省一名科研人员告诉记者,从评审专家的专业背景、资历来看,要甄别出参赛者是否作假、是独立研究还是借他人力量,应该非常简单。

对于评审专家为何没能发现一些参赛作品明显超出了中小学生知识能力范围,赛事组织方没有正面回答,仅称“我们也提倡高校院所对青少年进行支持,大手拉小手,会对青少年有所启发”。

只为加分?

为什么许多家长热衷于帮助孩子参加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甚至不惜动用各种资源拿奖?

记者调查发现,在教育部取消各类竞赛的高考加分之前,在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部分科技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可以在高考中获得加分。与竞争激烈的学科竞赛相比,科技创新类大赛难度相对较低。

昆明市某中学王老师表示,教育部已全面取消了各类竞赛高考加分,今年高校自主招生也取消了。“即便不能直接加分或参加自主招生,把获奖经历写进档案里也更好看。另外,当前很多学生出国留学,国外学校尤其重视素质教育,这些奖项在申请时可以成为履历上漂亮的一笔。”

“孩子若有奇思妙想要大力鼓励,创造条件保持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云南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兰文华说,“但若是为升学加分或铺就便捷通道,甚至不惜利用规则漏洞挑战社会诚信底线,就要认真反思教育评价机制了。”

如何破局?

试想,一个从小假父母之手、凭枪手之力,靠走歪路捷径获得所谓科技大奖的孩子,长大后如何踏踏实实做研究?

那么,该如何遏制这样的乱象,推动青少年踏踏实实实现“科学梦”?

对此,有人提出,这样的大赛要服众,最好的办法就是开个直播,让“后浪们”带着自己的项目在台上公开答辩。毕竟,只看材料评奖,实在是太容易有猫腻了。

咋一看,深以为然。可再一想,如果把科创大赛搞得类似选秀一样,那好像也不太合适。

那么,孩子们究竟需要怎样的一个比赛,来实现自己的科学创新理想呢?

对此,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这样支招:首先,必须根据举报以及媒体曝光的线索,启动独立的调查,如果调查查证存在弄虚作假,不但要撤销奖项,还应该追究参与者的责任;其次,竞赛组委会,必须反思评奖标准和办法。再有就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应该重视对学生参加创新活动过程的考察,引导学生重视参与过程与体验,而不能只是看学生提交的“成果”。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则认为,应健全回避制度,提高评委会专业评审、甄别能力。另外,对参赛项目是否为参与研究、独立研究以及规范署名等问题有更细化的规定。


责任编辑:七七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商业财经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