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分析了水稻小穗"变性"的机理,为水稻增产提供了新的途径。

2020-08-31 11:32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509

8月30日(记者柯高阳)中国科学家最近对水稻小穗的确定性调控分子机制进行了分析,使水稻小穗发生"变性",从而提高了水稻产量。这一研究由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和四川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联合开展,相关研究成果最近发表在"国际植物学杂志"上。


水稻产量构成是"三因素"--每亩穗数、每穗粒数、每穗粒数与水稻小穗数直接相关。小麦属于前者,小穗产生的小花数和粒数发生变化,小花数和粒数一般大于2粒,而水稻和玉米属于后者,小穗中只有一朵可育小花。

1598844832547681.jpg


一些研究表明,SNB、OsIDS 1和MFS 1三种基因参与了小穗分生组织的确定性调控。这些基因变异后,一定比例的小穗将会有许多小花。由何光华教授领导的小组发现,一个MYB的转录因子具有明显的转录抑制活性,通过与另一个已知的转录共抑制因子TPRs结合,从而影响SNB和OsIDS 1基因的表达,从而在小穗分生组织的确定性调控中发挥作用。


将确定性小穗转化为不确定小穗可以使小花数和小穗粒数增加一倍,从而增加每穗粒数。"西南大学水稻研究所副教授李云峰说,这项研究确定了水稻小穗确定性调控的分子机制,为提高水稻产量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责任编辑:无量渡口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商业财经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网站简介 网站地图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sitemap